关于开展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校级赛通知

发布者:就业中心管理员 日期:2024-05-14 浏览次数:5051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为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我院策划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原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赛。

一、 活动时间

2024年5月—2024年7月

二、 活动主题

我敢闯,我会创

三、 活动目的

更中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更协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聚焦“五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开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征程,激发青年学生创新创造热情,打造共建共享、融通中外的国际创新盛会,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四、 活动组织

(一)主办单位

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二)承办单位

招生就业部、综合培训部(基础教学部)

五、 活动对象

学院在校生(根据情况报名参赛人员可放宽至已毕业的往届生,年龄不超过35周岁)

六、 活动内容

大赛采用系部初赛、校级决赛两级赛制。主体赛事为“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和职教赛道,鼓励参加“产业命题赛道”。

七、 赛程安排

(一)  报名阶段

参赛报名(2024年5月15日—5月31日),参赛团队通过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网址:https://cy.ncss.cn)进行报名。


(二)  系部培育

1.大赛解读

各系要认真研读参赛规则及要求,做好参赛项目各赛道及组别的匹配,精准做好项目辅导。

2.项目储备

各系安排指导老师辅导项目申报,根据项目分配足额储备参赛项目。

3.系部培训

各系重点围绕商业模式优化、路演能力提升、项目亮点打造、申报材料优化等内容对参赛项目进行实操性培训。

5月31日前,各参赛团队应先建立项目,并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完成注册任务且成功提交相关报名信息。各参赛团队在6月14日前将参赛文件(项目策划书、项目ppt,相关佐证材料)打包提交至各系部评审处。


(三)  校级培育

1.  系赛评审

系赛应在6月18日前完成,各系部根据赛程安排和大赛评审规则,有序组织系赛评审,开展重点培育项目选拔,确定一批重点培育项目清单,建立项目跟踪指导台账,并于6月19日前将重点项目名单汇总至招生就业部。

2.  重点培育

针对系赛选拔出的重点培育项目,招生就业部组织相关赛事专家进行进一步筛选,选出10支优秀参赛团队,指导教师和相关部门开展针对性提升培训,为校赛决赛做准备。

(四)  校赛决赛

校赛决赛计划于7月1日开展,关于决赛的相关事宜,请关注后续通知。决赛优秀团队将推荐参加四川省省赛。


八、 参赛要求

(一)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液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

(二)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参赛项目如有涉密内容,赛前需进行脱敏处理。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违背大赛精神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相关利益,并支付一切法律责任。

(三)全院学生均可参加,各系根据分配的项目数量进行人员合理分配,每个项目参与人数不得少于3人,不能多于15人(除团队负责人,项目成员可跨系组队)。

(四)报名参赛数及初赛推选数要求

系别

最低项目数量

重点项目数

输配电线路工程系

70

3

电力运行与控制技术系

40

2

电力设备技术系

90

5

供用电技术系

75

4

动力工程系

65

3

水利水电与建筑工程系

65

3

总计

405

20

九、 组织要求

各系部认真做好大赛的宣传动员,把大赛作为促创新的重要载体,全方位宣传营造师生关心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调动师生参赛积极性。

精心组织各系部要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专人专责,确保赛事安全有序推进,认真组织开展校赛报名等工作。

参赛选手应按要求在大赛平台准确填写报名信息,提交材料应坚持真实性原则,确保参赛材料的原创性,不得抄袭、剽窃他人作品,不得含有违法违规内容,否则将丧失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相关权利,一切法律责任自负。如产生侵权行为或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由参赛选手自行承担相应责任。各系部要对选手提交的参赛资料严格审核把关,确保符合参赛要求。

十、 奖项设置

竞赛共设一、二、三等奖各一名,优秀奖七名;“最佳组织奖”两名;参赛队前3名指导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各获奖团队将获得学院证书及相应奖品。所有参赛学生均可获得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类别的第二课堂积分。

十一、   其他事项

其他未尽事宜以后续通知为准,本次活动所涉及内容的最终解释权由招生就业部负责。

 

附件: 1.“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安排

2. 职教赛道方案

3. 产业命题赛道方案

 

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2024年5月14日       


 

附件1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安排

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须为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项目。否则一经发现,取消参赛资格。

一、公益组

参赛项目不以营利为目标,积极弘扬公益精神,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业计划和实践。

参赛申报主体为独立的公益项目或社会组织,注册或未注册成立公益机构(或社会组织)的项目均可参赛。

二、创意组

参赛项目基于专业和学科背景或相关资源,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推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

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三、创业组

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项目负责人须为法定代表人。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附件2

职教赛道方案

一、参赛项目类型

(一)创新类:以技术、工艺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核心优势;

(二)商业类:以商业运营潜力或实效为核心优势;

(三)工匠类:以体现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为内涵的工匠精神为核心优势。

二、参赛组别和对象

本赛道分为创意组与创业组。

(一)创意组

1.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服务模式或针对生产加工工艺进行创新的改良技术,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团队负责人,须为职业学校的全日制在校学生或国家开放大学学历教育在读学生。

3.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二)创业组

1.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或毕业5年内的学生(即2019年之后的毕业生)、国家开放大学学历教育在读学生或毕业5年内的学生(即2019年6月之后的毕业生)。企业法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3.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 10%,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 1/3。


 

附件3

产业命题赛道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发挥开放创新效用,打通高校智力资源和企业发展需求,协同解决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技术、管理等现实问题。

(二)引导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了解产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解决产业发展问题的能力。

(三)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产业急需,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校企协同培育产业新领域、新市场,推动大学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二、参赛项目类型

(一)产教协同创新组: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度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基于“四新”建设的内涵和要求,推动解决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类难题,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与迭代创新。

(二)区域特色产业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聚焦举办地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及相关各类产业,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技术解决方案,助力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生态。

三、命题征集

(一)本赛道针对企业开放创新需求,面向产业代表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征集命题。

(二)企业命题应聚焦国家“十四五”规划战略新兴产业方向,倡导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围绕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对应的产业和行业领域,基于企业发展真实需求进行申报。

(三)命题须健康合法,弘扬正能量,知识产权清晰,无任何不良信息,无侵权违法等行为。

四、参赛要求

(一)本赛道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每支参赛团队只能选择一题参加比赛,允许跨校组建、师生共同组建参赛团队,每个团队的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揭榜答题的实际核心成员。

(二)项目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包括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学生(即2019年之后毕业的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参赛项目中的教师须为高校教师(2024年8月15日前正式入职)。

(三)参赛团队所提交的命题对策须符合所答企业命题要求,命题企业将对命题对策进行契合度审核评价。参赛团队须对提交的应答材料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物权。

(四)所有参赛材料和现场答辩原则上使用中文或英文,如有其他语言需求,请联系大赛组委会。

五、赛程安排

(一)征集命题。请命题企业于2024年5月30日24:00前进入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网址:https://cy.ncss.cn)进行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产业命题赛道命题申报。

(二)命题发布。大赛组委会组织专家,对企业申报的产业命题进行评审遴选。入选命题于6月中旬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公开发布和全球青年创新领袖共同体促进会(PILC)官网(网址:www.pilcchina.org)公开发布。

(三)参赛报名。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各有关学校负责审核参赛对象资格。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参赛团队通过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进行报名。国际参赛团队通过登录全球青年创新领袖共同体促进会(PILC)官网进行报名。参赛报名及对策提交的截止时间为北京时间2024年8月1日24:00。请命题企业、学校及参赛团队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查看校企对接的具体流程,积极开展对接,确保供需互通。

(四)初赛复赛。初赛复赛的比赛环节、评审方式等,由各地结合参赛报名等情况自行决定,项目评审可邀请出题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各地应在8月31日前完成入围总决赛的项目遴选与推荐工作。各地推荐项目应有名次排序,供总决赛参考。

(五)总决赛。入围总决赛项目通过对策讲解、实物展示和专家问辩等环节,决出各类奖项。

六、其他说明

(一)大赛组委会不保障所有命题均可揭榜及提交对策满足命题企业要求。2024年大赛未获揭榜的产业命题,可在下一年度继续申报。

(二)命题企业需遵守大赛的规章制度,按照大赛的流程和要求参与大赛的相关活动。鼓励企业和高校在赛后积极启动项目对接会,进一步推动项目落地。

(三)命题企业需充分开放与所有高校的项目对接沟通,杜绝出现长期与个别高校合作、拒绝与其他高校沟通对接的情况。


关于开展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校级赛通知.pdf



版权所有: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